TW201010940A - Mathod for making carbon nanotube/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 - Google Patents

Mathod for making carbon nanotube/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10940A
TW201010940A TW97135144A TW97135144A TW201010940A TW 201010940 A TW201010940 A TW 201010940A TW 97135144 A TW97135144 A TW 97135144A TW 97135144 A TW97135144 A TW 97135144A TW 201010940 A TW201010940 A TW 2010109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
conductive polymer
carbon
preparing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35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371429B (en
Inventor
Chui-Zhou Meng
Chang-Hong Liu
Shou-Shan Fan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0971351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37142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010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0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14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1429B/zh

Links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201010940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技術方案涉及一種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尤其 涉及一種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先前技術】 自1991年日本NEC公司的Iijima發現奈米碳管 (Carbon Nanotube,CNT)以來(Iilima S·, Nature,1991, 354, 56-58),立即引起科學界及產業界的極大重視。奈 米碳管具有優良的機械和光電性能,被認爲係複合材料 的理想添加物。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已成爲世界科 學研究的熱點(Ajjayan P.M.,Stephan 0.,Colliex C·, Tranth D. Science. 1994,265,1212-1215: Calvert P., Nature,1999, 399, 210-211 )。奈米碳管作爲增强體和導 電體,形成的複合材料具有抗靜電,微波吸收和電磁屏 蔽等性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先前技術中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中的 奈米碳管多爲棒狀物,而導電聚合物以顆粒的形式分佈 在奈米碳管之間的間隙中。當所述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 複合材料應用於超級電容器、太陽能電池的電極時,其 中的導電聚合物充放電時會引起體積收縮和膨脹,而奈 米碳管的中空結構可緩解由上述導電聚合物的體積收 縮和膨脹引起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體積 收縮和膨脹,而且奈米碳管的高導電性可降低導電聚合 物的電阻。因此,先前技術中的奈米礙管/導電聚合物複 合材料具有較好的導電性和較高的比電容量(大於200 201010940 法拉/克)。然而,先前技術中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 合材料通過採用將奈米碳管分散於硫酸及硝酸等强氧 化性酸或表面活性劑中進行分散,之後再與導電聚合物 j單體進行電化學反應,並最終在工作電極上得到一奈 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薄膜。通過强酸處理,會 使得所述奈米碳管受到—定程度的破壞,而使用表面活 性劑處理會使得表面活性劑在最終的奈米碳管/導電聚 參 合物材料中不易除去。因而,經强氧化性酸或表面活性 劑處理後得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性能 會受到影響。另,由於奈来碳管易團聚,目前一直不能 很好的分散’故,先前技術所製備得到的奈米碳管/導電 聚合物複合材料中的奈米碳管通常無法形成良好的導 :網絡’且有些相鄰奈米碳管之間間距較大,相互間接 性較差,因而不能充分發揮奈米碳管的優良導電性及 導熱性能’造成所述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内 阻較大、比電容量較低。 有鐾於此,提供一種能夠使奈来碳管均勻分散、並 = 管結構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 料的製備方法實為必要。 【發明内容】 :種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以下步驟:製備一奈米碳管膜;及 導電聚合物複合在所述奈米破管膜上,二 一不米石及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 相車乂於先刚技術,本技術方案提供的奈米碳管/導電 201010940 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具有以下優點:其一,由於 奈米碳管膜中的複數個奈米碳管均句分散且相互連接 : 形成導電網路’故採用電化學原位聚合法將所述夺米石山 . 管膜與導電聚合物單體複合,所制得的奈米碳管/導電ς 合物複合材料中奈米碳管均勻分散。其二,由於採用電 2學原位聚合法將所述奈求碳管膜與導電聚合物單體 複合,無需添加表面活性劑,使得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 複合材料中不包含表面活性劑。其三,本技術方案:供 罾时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不需要用 強酸氧化奈米碳管,奈米碳管的結構完整,在製備過程 中不會破壞奈米碳管的結構。其四,採用電化學原位聚 ^法將所述奈米碳管膜與導電聚合物複合,製備工藝簡 單’可實現連續、規模化生產,且成本較低。 【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方案提供的奈米 ❿ 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月多閱圖1,本技術方案實施例提供一種奈米碳 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 驟· v 步驟一,製備一奈米碳管膜。 、所述製備奈米碳管膜的方法包括直接生長法、絮 化法碼壓法及拉膜法等其他方法。所述奈米碳管膜 =括複數個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且該複數個奈米碳 官相互連接形成導電網路結構。 8 201010940
(一)提供一奈米碳管原料。
(Fe )、敍(Co )、 …,央可的矽基底;(b)在基底表 (匕劑層,該催化劑層材料可選用鐵 鎳(Ni)或其任意組合的合金之一; (c)將上述形成有催化劑層的基底在7〇〇〜9〇〇1的空 氣中退火約30分鐘〜90分鐘;(£〇將處理過的基底置 於反應爐中,在保護氣體環境下加熱到5〇〇〜74〇t>c, 然後通入碳源氣體反應約5〜3〇分鐘,生長得到奈米 碳管陣列,其尚度大於1〇〇奈米,優選為1〇〇奈米 毫米;(e)使奈米碳管陣列脫離基底,獲得奈米碳管 • 原料。 該奈米碳管陣列為複數個彼此平行且垂直於基底 生長的奈米碳管形成的純奈米碳管陣列,由於生成的 奈米碳管長度較長,部分奈米碳管會相互纏繞。通過 上述控制生長條件,該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中基本不 含有雜質,如無定型碳或殘留的催化劑金屬顆粒等。 本實施例中碳源氣可選用乙炔等化學性質較活潑的碳 氫化合物’保護氣體可選用氮氣、氨氣或惰性氣體。 可以理解’本實施例提供的奈米碳管陣列不限於上述 9 201010940 製備方法。本實施例優選採用刀片或其他工具將奈来 碳=從基底刮落,獲得奈米碳管原料,其中奈米碳管 ·, 一疋程度上保持相互纏繞的狀態。 * 料奈米碳管包括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求碳管 .及多壁奈米碳管中的—種或幾種。該單壁奈米碳管的 直控為G.5奈米〜5G奈米,該雙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 1.〇奈米〜5〇奈米’該多壁奈米碳管的直徑為15奈米 ❹〜5〇奈米。所述奈米碳管的長度在100奈米到1〇毫米 之間。 〈二)將上述奈米碳管原料添加到溶劑中並進行 絮化處理獲得奈米碳管絮狀結構。 箄智:上例巾☆劑可選用水、易揮發的有機溶劑 ί等3=過::超聲波分散處理或高強度挽 半優選地’本實施例採用超聲波 ❹ =:Γ0〜30分鐘。由於奈米碳管具有極大的 瓦爾力Κ、目互纏繞的奈米碳管之間具有較大的凡德 乎…二不會將Μ碳管原料中的奈 爾力相互吸引、纏繞,形成網路狀結構。 德瓦 並針f字上述奈来碳管絮狀結構從溶劑中分離, 膜米碳f絮狀結構定型處理以獲得奈米碳管 本貫施例中’分離奈米碳管絮狀結構的方法且 °括以下步驟:將上述含有奈米碳管絮狀結構的i劑 201010940 倒入放有濾紙的漏斗中;及靜置乾燥一段時間從而獲 得分離的奈米碳管絮狀結構。 & ❹
所述定型處理具體包括以下步驟:將上述奈米碳 管絮狀結構置於-容器中;將奈米碳管絮狀結構按照 預定形狀攤開;施加一定壓力於攤開的奈米碳管絮狀 結構,及將奈米碳管絮狀結構中殘留的溶劑烘乾或等 溶劑自然揮發後獲得奈米碳管膜。可以理解,本實施 例可通過控制奈米碳管絮狀結構攤片的面積來控制奈 米碳管膜的厚度和面密度。攤片的面積越大,則奈米 碳管膜的厚度和面密度就越小。本實施射獲得^ 米碳管膜的厚度為i微米至2毫米。 "73與疋型處理步驟也可直接通過抽濾 的方式獲得奈米碳管膜,具體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 微孔遽膜及-抽氣漏斗;將上述含有奈米碳管絮狀社 構的溶劑經過微孔濾膜倒入抽氣漏斗中;抽濾並乾燥: 後獲得奈米碳管膜1微孔濾膜為—表面光滑、孔徑 為0.22微米的遽臈。由於抽遽方式本身將提供一較: = 奈米碳管絮狀結構’該奈米碳管絮狀結 構紅過抽齡直接形成—均句的奈米碳管膜。且 於微孔it膜表面光滑,該奈米碳管膜容易剝離。 採用所述絮化法製備的奈米碳管膜,其包括複數 =2:的奈米碳管’該複數個均勻分佈的奈米碳 二::凡德瓦爾力相互連接形成網路結構,從而形成 '、有自讀結構的奈米射膜,該奈米碳管膜具有 11 201010940 較好的柔韌性。 :以理解,所述奈米碳管臈的製備方法還可為直 接生長法、礙麗法或拉膜法等其他方法。所述直接生 長法為用化學氣相沈積法於一基板上乎 膜。該奈求碳管臈為無序奈米碳管膜,該奈米碳= 包括複數個無序排列的奈米碳管。所述採用㈣法製 備奈米碳管膜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
陣?形成於一基底;及提供一施壓裝置擠壓上i 奈米碳管陣列,從而得到奈米碳管膜。該奈米碳管膜 為無序奈米碳管膜,且包括複數個沿一個或複數個方 向擇優取向排列的奈米碳管。所述採用拉膜法製備奈 米碳管膜的方法包括以τ步驟:製備—奈米碳管陣 列:從上述奈米碳管陣列中選定一定寬度的複數個奈 米炭管片斷’優選為採用具有一定寬度的膠帶接觸奈 米碳管陣列以選定一定寬度的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斷; 及以-疋速度沿基本垂直于奈米碳管陣列生長方向拉 伸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斷,以形成一連續的奈米碳管 膜該奈来碳管膜為有序奈米碳管膜,其包括複數個 通過凡德瓦爾力首尾相連且沿同一方向排列的奈米碳 管0 步驟二’採用電化學原位聚合法將導電聚合物複 合在所述奈米碳管膜上,獲得一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 複合材料。 本技術方案採用電化學原位聚合法將所述奈米碳 12 201010940 管膜與導電聚合物單體複合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 驟.· 首先,製備一導電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 所述製備導電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的方法具體包 括以下步驟:提供20〜40質量份的導電聚合物單體; 配製摩爾濃度為0.1〜5摩爾/升的酸溶液;將所述導電 聚合物單體溶於酸溶液中’得到摩爾濃度為〇1〜5摩 爾/升的導電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及將所述導電聚合 物單體的酸溶液置於一容器中,將該導電聚合物單體 的酸溶液作為電解液。所述導電聚合物單體包括苯 胺、吡咯、噻吩、乙炔、對苯及對苯撐乙烯中的一種 或幾種。所述酸溶液為鹽酸溶液、硫酸溶液、硝酸溶 液、磷酸溶液或乙酸溶液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本 實施例中,所述導電聚合物單體為苯胺,所述酸溶液 為硫酸溶液。 本實施例中,所述製備一導電聚合物單體的酸溶 液,將所述奈米碳管膜浸入所述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 中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取一容器,於該容器中 配製40毫升1摩爾/升的硫酸溶液;用稱量天平稱量 0.74504克的苯胺單體油狀物(〇 745〇4克苯胺單體油 狀物的物質的量為0.008摩爾),並放入一容器内,向 該容器内注入40毫升1摩爾/升的硫酸溶液,使所述 苯胺單體油狀物溶於所述硫酸溶液中,製備成〇 2摩 爾/升的苯胺的硫酸溶液,該苯胺的硫酸溶液用作電解 13 201010940 液。 、人提供一個陰極電極片。 所述陰極電極片包括惰性 片、不銹鋼電極片及層狀太…二極4銘電極 等於奈米碳管膜的面積。戶;= 其面積大於 參
述層狀奈米= =法所 =拉膜法等其他方法所制得的奈米碳管:也 :管線組成的層狀結構或奈米碳管線與奈米 ^膜複口組成的層狀奈米碳管結構,也可為奈米碳 吕。所述層狀奈米碳管結_可為由奈米碳管結構盘 其他材料組成的層狀奈米碳管複合結構,所述其他材 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金屬、非金屬。所述高分子材料 為熱固性高分子材料或熱塑性高分子材料,熱固性高 分子材料包括酚醛樹脂、環氧樹脂、雙馬來醯亞胺樹 知、聚苯並惡嗪樹脂、氰酸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和 不飽和聚醯樹脂中的一種或者幾種的混合物。該熱塑 性高分子材料包括聚乙烯、聚氣乙烯、聚四氟乙烯、 聚丙烯’聚苯乙稀、聚曱基丙浠酸甲酯、聚對苯二曱 酸乙二酯、聚碳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醯胺、 聚醚酮、聚颯、聚醚砜、熱塑性聚醯亞胺、聚醚醯亞 胺、聚苯醚、聚苯硫醚、·聚乙酸乙烯酯、聚對苯撐苯 並雙惡嗤的一種或者幾種的混合物。所述金屬包括 鋼、金或銀等導電性好的金屬或其合金。所述非金屬 201010940 為陶瓷、粘土等。總之,只要該層狀奈米碳管結構具 有較好的導電性即可。本實施例中,所述陰極;極片' ·, 為奈米碳管膜。 < 再次,將一個奈米碳管膜及一個陰極電極片平行 且間隔浸入導電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中。 所述奈米碳管膜的質量份均為50〜9〇’所述導電 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中的導電聚合物單體與所述奈米 • 碳管膜的質量比為2:9七。所述奈米碳管膜與陰二電 極片之間的距離為0.5厘米〜3厘米。所述奈米碳管膜 的形狀不限,可為各種平面幾何圖形。 本實施例中,可採用兩個面積相等的奈米碳管 膜丄並用稱量天平稱量,使得所述兩個奈米碳管膜的 質量均為40.1毫克,再將所述兩個奈米碳管膜平行且 間隔浸入所述苯胺單體的硫酸溶液中,使其中一個奈 米碳管作陰極電極片,並使得兩個奈米碳管膜之間= Ο 持1厘米的距離。 最後,在奈米碳管膜與陰極電極片之間形成一電 勢差,並使奈米碳管膜與電源正極相連作陽極,陰極 電極片與電源負極相連作陰極,導電聚合物單體在作 為陽極的奈米碳管膜上發生氧化聚合反應,導電聚合 物單體均勻聚合形成導電聚合物纖維,導電聚合物二 維複合在所述奈米碳管膜中奈米碳管的表面或/和附 著在所述奈米碳管的管壁上,導電聚合物纖維還可彼 此相互連接後再複合在所述奈米碳管的表面或/和附 15 201010940 著在所述奈米碳管的管壁上。 、,所述導電聚合物纖維的長度為100奈米〜10毫 米,直彳二為30奈米〜12〇奈米。所述在陽極與陰極之 =幵v成電勢差的方法包括在陽極與陰極之間施加恒 /瓜良壓或掃描電勢等。當陽極與陰極之間形成電勢 差的方法為施加掃描電勢時’電勢範圍為-0.2伏特 〜1.2伏特之間,掃描速度為i毫伏/秒〜丄麵毫伏/秒, =時間為0·5小時〜4小時’或掃描詞刪〇次。 §陽極與陰極之間形成電勢差的方法為施加恒流時, 1流範圍為1〇毫安/克〜1〇安/克’恒流時間為〇5小 ㈣4兰J、時。本實施例中’在正電極與負電極之間形成 壓A f) Γ方法為施加恒壓’陽極與陰極之間施加的電 。特〜1.2伏特,時間為〇·5小時〜4小時導 電聚合物單體在陽極發生氧化聚合。 參 法且例中’奈米碳管膜與聚合物單體複合的方 下步驟:首先,將作為陽極的奈米碳管 臈與電源的正極電遠接 管膜斑雷將作為陰極電極片的奈米碳 l 連接;然後,在正電極與負電極 之間施加0.75伏特的電屢2〜3小 溶液中,正電極為陽& 早體的酸 陽極失電子被^ 為陰極’苯胺單體在 „為陽極的奈米碳管膜t的奈米破管的表面二 ζ附者在所述奈米碳管的管壁上, /聚本胺複合材料。所述聚笨胺纖维的長度為 16 201010940 〜1亳米’直徑為50奈米〜80奈米。作為陰極電極片 的奈米碳管膜與電源負極相連,因此僅起到電極的作 用,並無聚苯胺纖維複合在該奈米碳管膜上。 . 可以理解,當採用奈米碳管膜作陰極電極片時, 導電聚合物單體在作為陽極的奈米碳管膜上充分聚合 形成導電聚合物複合在奈米碳管膜上後,還可通過使 已獲得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與電源負極 • 相連作陰極,使奈米碳管膜與電源正極相連作陽極, 由於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具有較好得導電 性、,從而使導電聚合物單體被氧化,聚合成導電聚合 物並複合在作為陽極的奈米碳管膜上。 所述製備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 方法還可進-步包括一採用清洗溶液清洗並供乾所述 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步驟。具體地,該步 驟為:首先,將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從電解 =中取出’將其放入盛有去離子水的容器内清洗多 次,以除去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中的離子。 其次將其放入盛有乙醇的容器中清洗多次以去除 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中殘留的有機雜質。最 後,將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取出,放入烘箱 内,f 80攝氏度下烘乾4小時,將奈米碳管/導電聚 δ物複&材料中的乙醇蒸發出來。所述清洗奈米碳管/ 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1〇的目的為去除奈米碳管/導電 聚合物複合材料10中存在的其他離子雜質,及殘留的 17 201010940 其他有機雜質。 本技術方案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製 ’· 備方法中,採用將兩個50〜90質量份的奈米碳管膜平 . 彳丁間隔放置在20〜40質量份導電聚合物單體配置的導 電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中,在兩個奈米碳管膜之間形 成一電勢差,使導電聚合物單體在陽極氧化聚合成導 電聚合物,從而與奈米碳管膜複合形成奈米碳管/導電 ❿ 聚合物複合材料。上述奈米碳管膜、導電聚合物單體 及的貝量比例關係有利於確保本技術方案製備的奈米 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中導電聚合物纖維直接或 相連接後複合在所述奈米碳管的表面或/和附著在所 述奈米碳管的管壁上。本技術方案由於採用了兩個相 同的奈米碳管膜,以電化學聚合法製備奈米碳管/導電 聚合物複合材料,還可通過改變奈米碳管膜與奈米碳 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上的電極,一次製備獲得兩個 • 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薄膜,大大提高了生產 效率。 請參閱圖2,本技術方案所製備的奈米碳管/導電 聚合物複合材料10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12及複數個 導電聚合物纖維14。所述複數個奈米碳管12相互連 接形成一奈米碳管膜16,複數個導電聚合物纖維14 複合在所述奈米碳管12的表面或/和附著在所述奈米 碳管12的管壁上。在上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 合材料10中,奈米碳管12形成的奈米碳管膜16起到 18 201010940 了月架作用,導電聚合物纖維14依附在所述的奈米碳 管膜16骨架上。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12和導電 ’ 聚合物纖維14均勻分佈於所述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 ; 複合材料中。 本技術方案所提供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 材料的製備方法具有以下優點:其一,由於奈米碳管 膜中的複數個奈米碳管均勻分散且相互連接形成導電 ❿ 網路,故採用電化學原位聚合法將所述奈米碳管膜與 V電聚合物單體複合,所制得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 複〇材料中奈米碳管均勻分散。其二,由於採用電化 2原位聚合法將所述奈米碳管膜與導電聚合物單體複 合,無需添加表面活性劑,使得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 複σ材料中不包含表面活性劑。其三,本技術方案提 供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不需 要用強酸氧化奈米碳管,奈米碳管的結構完整,在製 © 冑過程中不會破壞奈米碳管的結構。其四,採用電化 學原位聚合法將所述奈米碳管膜與導電聚合物複合, 製備工藝簡單,可實現連續、規模化生產,且成本較 低。 紅上所述,本技術方案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 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技 術^案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 11&圍|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技術方案之 、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 19 201010940 利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圖1為本技術方案實施例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本技術方案實施例的包含無序奈米碳 不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結構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1〇 奈米碳管 12 導電聚合物纖維 奈米碳管膜 Ί
20

Claims (1)

  1. 201010940 十、申請專利範圍 種奈米锬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 其包括以下步驟: - 製備一奈米碳管膜;及 =用電化學原位聚合法將導電聚合物複合在所述 不米碳管膜上。 如申明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❹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 的製備方法包括直接生長法、拉膜法 絮化法。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2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直接生長法 ,備奈米碳管膜為用化學氣相沈積法於一基板上 生長奈米碳管膜。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其卜所述採用拉膜法 製備奈米碳管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製備一奈米碳管陣列; 從上述奈米碳管陣列中選定一定寬度的複數個夺 米碳管片斷,優選為採用具有一定寬度的膠帶接觸 奈米碳管陣列以選定-定寬度的複數個奈米碳管 片斷;及 以一定速度沿基本垂直于奈米碳管陣列生長方向 拉伸該複數個奈米碳管月斷,以形成一連續的奈^ 21 201010940 碳管膜。 U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碳奈米管/導電聚合 材料的製備方法,其,,所述採用減法 備不米碳管膜时法具體包細下步驟: 提供一奈米碳管陣列形成於一基底;及 =-施遷裝麵上述奈米碳管陣 奈米碳管膜。
    二明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合村料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絮化法製備 不米奴管臈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一奈米碳管原料; 將上述奈米碳f原料添加到—溶劑巾並進行絮化 處理獲得奈米碳管絮狀結構;及 述;Γ、米奴管絮狀結構從溶劑甲分離,並對該 米碳管絮狀結構定型處理。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絮化法製備 的奈米碳管膜包括複數個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 該複數個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德瓦爾力相 互連接形成網路結構,從而形成一具有自支禮結 構的奈米碳管膜。 8.如: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物複S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採用電化學 原位聚合法將所述奈米碳管膜與導電聚合物複合 22 201010940 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製備一導電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 * 提供一個陰極電極片; , 將一個奈米碳管膜與所述陰極電極片平行間隔浸 入所述導電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中;及 & 在所述奈来碳管膜及陰極電極片之間一形成―電 勢差,導電聚合物單體在奈米碳管膜上氧化,導電 ⑩ 聚合物單體均勻聚合形成導電聚合物纖維,導電聚 合物纖維直接或相互連接後複合在所述奈米碳管 的表面或/和附著在所述奈米碳管的管壁上。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形成一電勢 差的方法為在所述奈米碳管膜及陰極電極片之間 施加恒流,其電流範圍為10毫安m安/克, 恒流時間為0.5小時〜4小時。 « lb申請專圍第8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形成一電勢 差的方法為在所述奈米碳管膜及陰極 電極片之間 施加恒壓,其電壓範圍為05伏特~12伏特,恒 壓時間為0.5小時〜4小時。 11::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複°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形成-電勢 A的方法為在所述奈米碳管膜及陰極電極片之間 %加掃描電勢,其電勢範園為-0.2伏特〜1.2伏特, 23 201010940 种强野間為0.5小眭a 忉〜10000次。 小時或掃描次數為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 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I中不米碳管/導電聚合 為石墨電極片、始電極片錄:;陰極電極片 奈米碳管結構。 不錄鋼電極片或層狀 13.如申請專利編12項所述的
    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 e電聚 碳管結構包括奈米碳管臈、夺f::::奈米 及層狀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不未碳5線及其組合 1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 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電聚合 早體為苯胺、料"塞吩、乙块、對苯及對苯= 乙烯中的一種或幾種。 芽 1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奈米碳電聚合 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聚合物單^ 與奈米碳管膜的質量比為2: 9〜4:5。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 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製備導電 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提供20〜40質量份導電聚合物單體; · 配製0.1〜5摩爾/升的酸溶液;及 將所述導電聚合物單體溶於酸溶液中,得到摩爾濃 度為0.1~5摩爾/升的導電聚合物單體的酸溶液。 24 201010940 聚 所述奈米碳管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 合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奈米碳管/導電 臈的質量份為50〜9〇。 、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 合物葙人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 鹽酸溶液、硫酸溶液、硝^中,所述酸溶液為 Ψ M A S夂洛液、磷酸溶液或乙 鹱/合液中的一種或幾種的混合。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 二 物it入从w ^成的奈来碳管/導電聚合 物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 + s A 鑣給从且由a 丹中’所述導電聚合物 纖維的長度為1〇〇奈米〜1〇 〜12〇奈米。 10亳水’直徑為30奈来 2=='圍第8項所述的奈米碳管/導電聚合 二;=製二 ;劑清洗所述奈米破管/導電聚合物;:材料2 乾’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將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從所述酸溶液中 取出,將其放人盛有去離子水的容H内清洗多次; 再將其放入盛有乙醇的容器中清洗多次;及 取出奈米碳管/導電聚合物複合材料,放入烘箱 内,在80攝氏度下烘乾2〜6小時。
TW097135144A 2008-09-12 2008-09-12 Mathod for making carbon nanotube/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 TWI371429B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35144A TWI371429B (en) 2008-09-12 2008-09-12 Mathod for making carbon nanotube/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35144A TWI371429B (en) 2008-09-12 2008-09-12 Mathod for making carbon nanotube/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0940A true TW201010940A (en) 2010-03-16
TWI371429B TWI371429B (en) 2012-09-01

Family

ID=44828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35144A TWI371429B (en) 2008-09-12 2008-09-12 Mathod for making carbon nanotube/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371429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4525A (zh) * 2011-10-28 2013-05-08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87575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清华大学 薄膜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TWI419182B (zh) * 2010-08-12 2013-1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超級電容
US8822059B2 (en) 2011-12-28 2014-09-02 Tsinghua University Lithium ion battery
US9236607B2 (en) 2011-10-28 2016-01-12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king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US9466826B2 (en) 2011-12-28 2016-10-11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king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de
US9537151B2 (en) 2011-12-28 2017-01-03 Tsinghua University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de
US9577265B2 (en) 2011-12-28 2017-02-21 Tsinghua University Thin film lithium ion battery
TWI686969B (zh) * 2018-04-16 2020-03-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製備方法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9182B (zh) * 2010-08-12 2013-1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超級電容
CN103094525A (zh) * 2011-10-28 2013-05-08 清华大学 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US9236600B2 (en) 2011-10-28 2016-01-12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king lithium ion battery anode
US9236607B2 (en) 2011-10-28 2016-01-12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king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CN103187575B (zh) * 2011-12-28 2015-11-25 清华大学 薄膜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TWI458168B (zh) * 2011-12-28 2014-10-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薄膜鋰離子電池的製備方法
TWI452747B (zh) * 2011-12-28 2014-09-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鋰離子電池
US8822059B2 (en) 2011-12-28 2014-09-02 Tsinghua University Lithium ion battery
CN103187575A (zh) * 2011-12-28 2013-07-03 清华大学 薄膜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US9466826B2 (en) 2011-12-28 2016-10-11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king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de
US9537151B2 (en) 2011-12-28 2017-01-03 Tsinghua University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de
US9577265B2 (en) 2011-12-28 2017-02-21 Tsinghua University Thin film lithium ion battery
US9774028B2 (en) 2011-12-28 2017-09-26 Tsinghua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king thin film lithium ion battery
TWI686969B (zh) * 2018-04-16 2020-03-0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製備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371429B (en) 201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9789B (zh) 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TW201010940A (en) Mathod for making carbon nanotube/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
Heme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polyaniline composites for high capacity energy storage: A review
US8192650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rbon nanotube-conducting polymer composite
Yazdi et al. Carbon nanotube modification of microbial fuel cell electrodes
Niu et al. A “skeleton/skin” strategy for preparing ultrathin free-standing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polyaniline films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s
Zhang et al. Nanocarbon based composite electrod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Saha et al. Band gap engineering of boron nitride by graphene and its application as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in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 device
Erbay et al.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carbon nanotube sponges for high-performance anodes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Zhao et al. Polyaniline networks grown on graphene nanoribbons-coated carbon paper with a synergistic effect for high-performance microbial fuel cells
Wang et al. Ultrafastly interweaving graphdiyne nanochain on arbitrary substrates and its performance as a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
Zhang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microwave initiated synthesis of nanocarbon materials
Cruz-Silva et al. Formation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nanoribbons via chemical unzipping
Sohn et al. Water-dispersible, sulfonated hyperbranched poly (ether-ketone) graf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s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Guo et al. Well‐Defined Fullerene Nanowire Arrays
De et al. Carbon nanotube as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supercapacitors
EP3426818A1 (en)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rocess to build 3d foam-like structures
Wang et al.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architectures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graphene sheets for energy applications
Wang et al. Graphene quantum dot-assisted preparation of water-borne reduced graphene oxide/polyaniline: from composite powder to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y film an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Xu et al. Hierarchically ordered carbon tube-sheet superstructure via template-directed self-assembly of polyimide
Hou et al. Applications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graphene produced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Huang et al. A highly flexible and conductive graphene-wrapped carbon nanofiber membrane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tic applications
Thiyagarajan A review on three‐dimensional graphene: Synthesis, electronic and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s‐The Unknown Riddles
CN109732918B (zh) 3d打印梯度多孔氧化石墨烯三维微生物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Zafar et al. Plasma-based synthesis of graphene and applications: a focused review